
电商之王、电池巨头、车企大厂在一起造车会擦出怎样的火花?
那就是价格、性能、品质三手都要抓。
11月9日,京东联合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发布的首款“国民好车”——埃安UT Super价格正式公布。
选择电池租用方案的消费者只需4.99万元即可提车,整车购买价则为8.99万元。
图源:京东
500公里续航、86秒换电、2750mm的轴距,这个价格确实太香了,相信会对蔚来的萤火虫、MG4等同价位造成压力。
同时,京东方面强调,车辆仅在京东App独家销售,用户可搜索“国民好车”完成试驾预约、支付定金及后续购车流程。
然而,从官方宣布合作至今,外界的质疑声从未间断:
京东到底造了什么?能打白条吗?车出了问题谁来管?这车和普通埃安UT到底有何不同?
甚至还有人调侃,“京东造车,是不是也能7天无理由退货?”
实际上,京东确实没有“造车”,它选择了一条更聪明的路。
京东汽车营销负责人陆欢透露,这款车的核心模式是线上独销、线下交付。
京东负责用户洞察、产品定义、销售与后续车生活服务,整车制造与品质体系则由广汽与宁德时代分别把关。也就是说,这是一辆“京东定制车”,带有京东的电商基因,却是汽车工业标准打造的产品。
陆欢直言:
“我们已经制定了‘国民好车’标准,未来将陆续推出更多车型,以满足不同层级消费者的需求。”
从这个角度看,埃安UT Super只是京东的开场白。
京东的这场跨界,重点不是造车,而是重新定义自身角色。
京东将自己定位为生态整合者:整合车企的制造能力、电池企业的能源方案,以及自身在数据、用户与渠道上的优势。
在这场合作中,广汽埃安提供整车平台与制造能力,宁德时代提供“巧克力换电”系统,京东则负责线上销售与服务闭环的构建。
三方的合作逻辑简单而高效:广汽造车、宁德供能、京东卖车。
正因如此,这款车的售价才能压到8万元以内,还能实现88秒换电。
图源:小红书
有分析指出,京东入局车市的最大特点是轻资产。
不同于小米、蔚来那种重投入、长周期的模式,京东依靠供应链整合和数据洞察,以最低的风险切入制造业。这既是电商的逻辑延伸,也是产业互联网的实践。
这背后,是京东对“国民好车”概念的深度理解:价格可承受、品质有保障、服务一体化。
因此,在电商最前线看来,这是一款从消费者数据里“造出来”的车。
它满足90%以上通勤场景,兼顾性价比与智能化,是一辆典型的被需求驱动的产品。
京东选在双十一期间发布首款“国民好车”,不仅是一次营销节点的完美踩点,更是一场供应链体系的全景展示。
接下来值得深入讨论的,是这套被称为“宁德换电体系”的底层逻辑。
宁德时代目前在全国已经布局了700多座换电站,按照规划,2025年将突破1000座,中期目标是1万座,最终要铺设到3万座规模。
当下的电动车行业,已经从“谁的续航更长”进入到“谁的补能更快”。
在这个意义上,换电不是噱头,而是电动车产业真正能跑起来的基础设施。
毕竟,技术再强,也离不开网络的落地和普及,只有把换电网络铺开,电车才能真正成为大众出行的日常选项。
再回头看这次“强强联合”的背后逻辑,
京东贡献渠道与服务体系,广汽提供整车制造能力,宁德时代注入能源技术与补能生态。
这三方的融合,不只是一次合作发布会那么简单,而是一次深度产业重构的样本。
京东把流量思维带进制造业,广汽把工业标准与品控带进电商渠道,宁德时代则用换电网络把两者连接成闭环。
这种跨界协同的模式,或许正是汽车产业下一个十年的方向。未来的车,不只是硬件产品,而是一个由数据、服务与能源构成的生态系统。
当电商逻辑与工业制造真正融合,这场变革的边界,已经远远超出了汽车本身。
从卖3C家电、到进军外卖、酒旅,再到如今卖汽车,京东的供应链野心从未掩饰。
过去几年,它通过自有品牌与C2M(反向定制)模式,逐步深入制造业上游。
这种模式下,京东不只是销售渠道,更参与产品研发。
通过用户画像、价格带分析、功能偏好建模,京东能够精准反向指导工厂生产。
类似的案例还发生在荣耀。
今年8月,京东与荣耀联合推出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定制款大屏AI手机“荣耀畅玩70 Plus”,上线首日便进入京东热销榜前列。
这样的合作让制造商获得精准市场反馈,也让京东在供应链中掌握了更多“话语权”。
从这些实践来看,京东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——用数据定义制造,用平台反哺产业。
现如今,它把这种模式延伸到汽车领域,等于是把过去在消费品领域打磨成熟的逻辑,搬进了智能制造赛道。
埃安UT Super因此成为了“电商C2M逻辑的终极样本”。
11月7日,刘强东出现在浙江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,时隔八年再度登场,风头依旧。
自2018年事件后,他长期淡出公众视野,而今年开始,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国际经济论坛现场:6月的夏季达沃斯、7月的中欧企业家座谈会、10月的APEC峰会,每一次出现都比上一回更靠近权力与资本的核心。
如今,他终于站回了互联网舞台的C位。
在乌镇的演讲上,刘强东抛出了他的新宣言“无人配送,是社会化物流的未来。”
他透露,京东已在北京建设90%作业环节由机器人完成的分拣中心,明年4月,还将落地全球首个全无人配送站,无人机起降、无人车巡航、机器人送货上门。
“未来,也许我们每周只需要工作一天,甚至一小时。”
刘强东认为,AI与无人化技术不是为了取代人,而是通过降低物流成本释放企业利润,让员工收入提升、消费信心增强,从而推动社会经济进入正向循环。
而回望京东这一年,几乎每一步都在呼应刘强东的这套逻辑。
今年以来,京东在外卖、酒旅、本地生活、机器人、稳定币等多个领域全面出击,显然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卖货的平台。
从即时零售到产业AI,从造车到金融科技,刘强东正用一场密集的布局,把京东重新推回互联网的核心棋盘。
在笔者看来,乌镇的那一刻,不只是他个人的复出,更像是京东下一轮野心的开场。
来源:电商最前线
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