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 
老舍先生曾经说过:“天堂是什么样子,我不晓得。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来判断,北平之秋便是天堂”。(《住的梦》)
老舍先生之所以满怀深情地赞美北京的秋天,是出于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,以及由此生发的对北京的热爱。在他的心中,“北平的秋天,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”。在他的文学作品当中,对北京秋天的天气、景致、物产等方面,都有细致生动的刻画,令人深切领略到北京之秋的特殊魅力。
老舍先生在《住的梦》中提到:“论天气,不冷不热”。他还提到:“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,昼夜的长短也划分的平匀”。(《北平的秋天》)
他以细腻的笔触,描绘了北京秋天的独特风貌。
尤其是在中秋前后,白天的气温保持在20℃左右,没有了夏季的溽热,也未进入深秋的寒凉。白天热的时候,有人还穿出了短袖上衣。中秋正值秋分节气,昼夜平分,早晚平分。晚上天黑的时间会在7点前后,此时下班的路上,天色还没暗下来。等到过了“十一”,回家的路上已是华灯初上。
适合的气候带来了物产的丰富。老舍笔下的京城,街上摆满了各种水果摊儿,果贩们用清脆的嗓音,唱出“果赞”的吆喝:
“哎——
一毛钱儿来耶,
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,
皮儿又嫩,水又甜,没有一个虫眼儿,
我的小嫩梨儿耶——”
吆喝声仿佛唱出了鲜果的香气,给他们伴奏的音乐,仿佛就要翩翩起舞了。不由得让人脚步放缓,听着,看着,咂摸着北京秋天的美丽。
毕竟,无论是装在筐子里,还是摆在柜台上的,都陈列着只有北京人才能叫得出名字的水果——“各种各样的苹果、葡萄、梨,已经叫人够看、够闻、够吃的了,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吃的,北平特有的葫芦型的大枣,清秀甜脆的小白梨,像花红苹果那样大的白海棠,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,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,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,与黄的红的鸡冠花,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,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,哪一种颜色更好看,微微的有些醉意了”。(《四世同堂》)
 
除了这些鲜果之外,刚打下来的栗子也格外招人。良乡的栗子又脆又大,表面油光光的。炒栗子的大锅就摆在大街上,在“哗啦哗啦”的翻动声中,一阵阵炒栗子的甜香,在空气中弥漫,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。
“大酒缸”,是底层百姓汇聚小酌的地方。简单的连桌子都没有用,只好用半截埋在土里的大酒缸充当桌子。可这并不耽误人们享受生活的热情。他们叫上“一盘爆羊肉,用那雪白的葱白蘸拌炒着肥嫩的羊肉,再来一碗白酒,混个醉饱”。
“高粱红的螃蟹,用席篓装着,沿街叫卖。会享受的人们,会到正阳楼去,用小小的木锤,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……”
在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《四世同堂》中,还专门提到中秋之际,摆在果摊中间的大大小小的卖兔儿爷的摊子。
说到兔儿爷,这可是咱北京人过节期间必须具备的东西。《四世同堂》中提到一个情节:北平沦陷了,百姓陷入水深火热当中。中秋节快到了,祁老太爷在兔儿爷摊前徘徊。搁在往年,老太爷必须给重孙子、孙女买一对回去,算是送给他们的节日礼物,也用于制造家里的过节气氛。可眼下不行了,民不聊生,哪儿还有钱去买兔儿爷?!
节日的兔儿爷摊儿,一层一层地摆着大大小小的兔儿爷,“一个个粉面彩身,身后插着旗伞,都一样的漂亮、工细。有的骑着老虎,有的坐着莲花,有的肩着剃头挑儿,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”。这雕塑的小品,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。
进入农历九月,百花逐渐凋谢,唯有傲霜斗雪的菊花竞相绽放,表现出不随波逐流的高贵品格。
北京的文人追求一种清高的情趣。他们经常会用菊花装点家居,借此表达自己的独特。因此,流传着许多文人与菊花结缘的佳话。
有一张老照片,是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年轻时的留影。只见他身着长衫,立于屋檐之下,身旁、身后摆满了菊花,密集摆放,至少有百八十盆。
有的人家,还在庭院中间摆起一座花山子,有三四层,上面摆满了菊花,颜色好多种,十分鲜艳夺目。
 
文人士大夫的喜好,也带动了老百姓对菊花的喜欢,加上本身就有种花种草的爱好,所以一般人家养菊花的人也不少。两年前,有一次我在电台做一期重阳节的节目,同在的还有一位家住禄米仓的张姓先生,他就是一位业余养菊花能手。家里到处都摆满了菊花,连房顶上都是。
在《住的梦》一文中,老舍先生特意提到:“论花草,菊花种类之多,花式之奇,可以甲天下”。“西山有红叶可见,北海可以划船——虽然荷花已残,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”。在《四世同堂》一书中,老舍先生又补充道:“以花为粮的丰台,开始一挑一挑地往城里运送叶齐苞大的秋菊,而公园中的花匠,与爱美的艺菊家,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多的苦心与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‘菊展’。北平的菊种之多,式样之奇,足以甲天下”。
老舍先生自己也十分喜欢养花,尤其是养菊花。还请来善于伺弄花草的二哥来帮忙。到了秋天,各式各样的菊花盛开,五颜六色,有二百多盆。
秋菊盛开之际,老舍先生会把市文联的同事们请到家里来,一方面是共同欣赏菊花,另一方面请大家来聚餐,感谢大家工作上的支持。当年在《北京文艺》当编辑的汪曾祺先生,曾在自己的文章中,记述过到老舍先生家赏菊花、饮酒的难忘往事。他说老舍先生尤其擅长做芝麻酱小黄鱼来款待大家。
秋天,老舍先生家还有一个特殊的景观,就是在北屋的门前,左右两边各种了一棵柿子树。金秋季节,柿叶染霜,丹柿飘香,一嘟噜一嘟噜的柿子挂满枝头。
老舍先生家的这两棵柿子树有点儿特别,既不是北方流行的大盖柿,也不是个小、样子挺拔的高庄柿,而是只流行于陕西的火柿的一种。颜色比盖柿、高庄柿都深,吃上去软软的,格外的甜。前几年,王红英老师在老舍纪念馆当馆长,曾请我品尝过这两棵树上结的果实,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因为,这已超出了品尝美味的甜蜜,仿佛代表了一种亲情,一种来自老舍先生的关爱。
老舍先生不光用他的生花妙笔记述了北京秋季的美食美景,展现了北京秋天的自然之美,而且自己也践行了对秋天之美切身感受的人文风情,让人从字里行间和言谈举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,深切感受到了北京秋天天堂般的瑰丽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